銀行業利潤空間縮減,轉型為分布式架構
2017-01-07 來源: 內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瀏覽量:本網訊:在金融普惠大眾,互聯網業務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具備處理大規模高并發交易處理能力已成為銀行業務系統的標配?;诤A繑祿奶幚砼c分析需求不斷增多,伴隨著銀行業金融機構利潤空間的壓縮,銀行對IT 成本的控制更加嚴格,對IT 架構的選擇也更加謹慎。
銀行業分布式技術的應用趨勢
當前,商業銀行的信息化建設面臨諸多考驗,其一,應對跨界金融的挑戰,銀行服務要更多惠及民眾,這就要求信息系統要更加健壯、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擴展能力;其二,銀行的經營形勢趨緊,IT的投入將會受到嚴格控制;其三,信息安全、技術自主可控已成為國家戰略,必須盡快打破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綜合以上三點,我們認為分布式技術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所選擇,具體將呈現以下幾種態勢。
趨勢一:集中式架構將加快遷移到分布式架構,但集中式架構設計思想與分布式架構將在一定時期內并存。
大量基于集中式架構構建的業務系統將逐漸遷移到分布式架構上,但是集中式架構和分布式架構將在一定時期內并存。在可預見的未來,銀行核心交易和賬戶處理仍將主要基于集中式的架構來實現,即使采用分布式集群提供基礎計算能力,但在數據庫、文件管理等技術上改變仍然困難。但是其他的工作負載,包括電子渠道處理、管理應用、數據挖掘與分析等領域的應用處理將讓位于分布式架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布式架構受CAP原理的約束,無法實現實時強數據一致性,而這是銀行核心交易和賬戶數據所必須滿足的一個要求。但是我們也看到,隨著技術的進步,各種軟硬件部件的可靠性持續提高,“三角形”的面積逐步擴大,為構建穩定可靠的銀行核心系統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郵儲銀行在核心交易和賬戶之外的處理上,已經成功地應用分布式技術構建了大型的核心業務系統,并且在渠道類系統中成功引進了云計算技術,以此為基礎開始了核心交易系統上云的嘗試,下一步將繼續努力,實現核心系統上云。
趨勢二:核心銀行系統將進一步“瘦核心”化。
長期以來,銀行核心系統一直作為銀行交易和賬戶處理的中心,是銀行信息系統架構的最關鍵的環節,是各家銀行最繁忙和交易量最大的應用系統。卸載核心系統中與賬戶處理無關的負載,形成以賬戶處理為主的“微內核”和以規則處理、服務組合為技術特征,以產品管理為主要功能的新的產品管理平臺。同時,隨著分布式數據庫應用的深入,部分銀行已經將核心系統的查詢交易(大約占到核心交易量的70%左右)遷移到分布式系統中,這種既不影響核心系統的交易一致性,又能降低核心負載,同時提升系統整體穩定性的做法將被越來越多的銀行采用。
趨勢三:分布式技術的普及將促使銀行的總體IT成本相對下降。
基礎設施層面,基于分布式架構構建的業務系統將主要運行在PC服務器+Linux環境上。分布式架構的一大優勢是對每個數據節點的計算能力以及單點可靠性的要求大幅降低了,這導致價格低廉的PC服務器可以憑借數量優勢取代之前主流的大型機,從而帶來IT總體成本和支出的下降?;蛘哒f,完全有可能利用低成本的設備構建高穩定性、高可用性的銀行系統。
趨勢四:開源分布式技術將是銀行的主流選擇。
在過去的十幾年,開源技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郵儲銀行的實踐證明開源軟件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并不比商用軟件的低。許多知名的IT公司都曾經嘗試在開源軟件的基礎上,進行商業化開發和推廣,但少有成功者。采用開源軟件,要慎重選擇,一旦選定就要自主的跟緊開源社區的進展,努力為開源社區做貢獻——這才是采用開源軟件的可行的道路。以MySQL為代表的開源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以Hadoop為代表的適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平臺,在包括郵儲銀行在內的國內外銀行業,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成功案例,這個趨勢將繼續發展下去,而且速度會加快。受此趨勢影響,我們發現部分商業數據庫產品的供應商也開始改變經營模式,采用了開源策略,比如Greenplum、Impala和Kudu等,這也進一步佐證了我們的判斷。
責任編輯 任智文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供應鏈金融激發產業鏈活力2023-05-16
- AI助力供應鏈金融及資產證券化數2023-05-06
- 助產業鏈中小微企業融資 供應鏈金2023-04-23
- “鏈”上發力,激發的動能有多強?2023-04-18
- 數字供應鏈金融助力小微“連而能鎖2023-04-04
- 風險整治過后,如何重塑互聯網金融2017-01-03
- 楊東教授: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分兩個2017-01-05
- 銀行業利潤空間縮減,轉型為分布式2017-01-07
- 國際組織對數字普惠金融監管的探索2017-01-10
- 《中國金融》|征信體系共性與個性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