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整治過后,如何重塑互聯網金融格局
2017-01-03 來源: 內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瀏覽量:本網訊:2016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于10月27-30日在北京舉行,中央財經大學教授、IFC1000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創始會長黃震出席并演講。黃震表示,在三年前提出來要給互聯網金融一個觀察期,希望對這種新生事物能夠讓子彈飛一陣。但是三年風險集聚,導致一系列的惡性事件發生。觀察期結束比預期的要快,我們希望到達后監管時代,卻迎來了一個中間的環節,叫做整治。這個整治是什么概念?到底是什么影響?有很多人說是整治互聯網金融,這說錯了,是風險整治,是整治風險,是治病。今天從八個方面講講如何來重塑互聯網金融的格局。
首先,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解,從概念上還要進一步明確和拓展。在1999年我們國家央行科技司就已經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但是那時候是正規金融機構利用計算機網絡軟件等來提高效率、增加信息的透明度等等。后來到2012年左右,由于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所以我們認為是移動互聯網和民間金融相結合,第三方支付、P2P眾籌,這些創新金融。去年央行指導意見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是由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來做支付、理財、投資,以及信息中介等業務。大家注意這個概念是一個拓展融合的概念,所以今天我們要從概念、內涵、外延以及替代的概念上去不斷地重新理解互聯網金融。
第二,互聯網金融的主體換位。前面講到互聯網金融從1999年—2002年已經做了主體的換位,我們銀行希望傳統金融機構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主體。
第三,互聯網金融會實現功能回歸。很多人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這個說得很對。但是大家要注意,傳統金融本質也是金融,但它也有在背離金融的本質。傳統金融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條件下喪失了流動性,所以它也背離了金融的本質?;貧w金融的本質要增加流動性,同時實現風險性與安全性的平衡,這都是要回歸金融的本質,讓金融為三農、小微企業、弱勢群體服務,成為普惠金融,這是我們中央已經意識到的一個方向。
第四,互聯網金融的重塑一定會拓展更多的新興領域。我們一直說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增量變革的產物,大家注意,我們主要是在增量中做拓展,而不是著眼于存量空間去做改變,因為要改變既得利益集團難度很大,我們要打造新動力、新動能,尋求更大的空間。增強的空間在哪里?一定是網絡空間,很多人還在最底層爬行著,而沒有看到上面還有好幾個層,所以要重啟我們的思維才可能進入這個更廣闊的領域。這些先進的技術會創造出更廣闊的創新空間,為我們的金融提高效率,甚至創新出完全新的金融形態。所以重塑互聯網金融需要理解更新的創新空間、增量在哪些地方。
第五,互聯網金融創新一定要掌握三大法寶、三大武器。
(一)是ICT(信息通訊技術),要能編碼,要能生產自己的軟件,更新系統等核心能力。
(二)是必須要有金融風控能力,特別是基于大數據時代的風控。
(三)就是法律合規技術。對于政策法律的理解、應用的能力可以決定生死。
這三大技術缺一不可,必須打造這三大法器,才可以繼續生存和走遠。
第六,要培育互聯網金融的合作生態。要重構互聯網金融新的生態,必須要打造多方合作的平臺,要跨界、交叉、協作才能夠解決當前的一些難點、痛點。
第七,互聯網金融要健康發展,必須雙輪驅動。在過去三年,互聯網金融發展主要是技術創新驅動這一個輪子。當然這中間也有市場的驅動,還有資本的推動,但是技術創新的驅動是主動力,或者說是核心動力。而現在中國已經看到了過去由于野蠻生長和缺乏制度規范,形成了一個大問題,所以現在需要搞一個新的動力機制,就是制度創新!形成雙輪驅動,中國的制度創新要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試驗田。
第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須要由中國實踐來塑造全球格局。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全球化,人民幣走出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中國經濟一旦失速,全球經濟就放緩;中國如果能夠重振雄風,就可能引領全球再次發動起來。全世界寄希望于中國,我們的領導人也是有信心的?;ヂ摼W金融基于互聯網的全球性,是必然影響全球的。
我相信我們中國人有這份智慧,也有這個能力。實際上我們很多企業已經在這么做了,所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間會有效地、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的改變。這就是我們通過一個小小的網,一個智能終端,或者一個軟件等就可能實現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心愿。
責任編輯:張渝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供應鏈金融激發產業鏈活力2023-05-16
- AI助力供應鏈金融及資產證券化數2023-05-06
- 助產業鏈中小微企業融資 供應鏈金2023-04-23
- “鏈”上發力,激發的動能有多強?2023-04-18
- 數字供應鏈金融助力小微“連而能鎖2023-04-04
- 風險整治過后,如何重塑互聯網金融2017-01-03
- 楊東教授: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分兩個2017-01-05
- 銀行業利潤空間縮減,轉型為分布式2017-01-07
- 國際組織對數字普惠金融監管的探索2017-01-10
- 《中國金融》|征信體系共性與個性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