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維度,供應鏈金融提升供應鏈韌性
2023-01-18 來源: 網易 瀏覽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其核心是要解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問題。在新發展階段,產業鏈供應鏈高質量發展需要從“點、線、面、體”四個維度綜合推進,同時也需要利用金融科技推動供應鏈金融與供應鏈的“雙鏈聯動”,全面優化金融服務。
跳出產業認識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性
首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內容。我國產業門類齊全,制造業規模已位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高居世界第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一些產業運營效率低下、大而不強,各大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協同性差。一方面,我國產業基礎較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部分基礎技術、基礎工藝、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核心軟件等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較差,存在“不好用、不能用、不愿用”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產業技術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基礎技術積累不夠,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和應對外部打壓的需要。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2019年美國、德國、日本、芬蘭的人均研究與試驗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投入分別為1710.7美元、1617.1美元、1315美元、1297.7美元,R&D投入強度分別為3.07%、3.18%、3.24%、2.79%,每千人研究人員數量分別約為9.8人、9.9人、9.8人、15人,而同期我國三項數據分別為302.7美元、2.23%、2.4人,R&D投入水平明顯偏低。因此,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和韌性是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促進各大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我國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
其次,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持續提高,貿易大國的地位不斷提升。2013年我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20年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額升至全球第一,2021年進出口額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升至28.8%,其中出口份額達到了15.6%的新高。但在全球產業鏈中,我國產業鏈“大而不強、寬而不深”,整體上還處于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中低端。2008年,在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中,消費品、中間品和資本品的占比分別為37%、25.8%和37.2%;到2021年,出口往中游積極遷移,三者的占比轉變為23.9%、47.7%和28.4%,中間品出口占比大幅提升,資本品出口占比反而出現明顯下降。因此,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和韌性有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避免逆全球化和外部制裁的沖擊。
最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內在要求。維護國家安全要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而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國家整體安全觀的重要組成內容。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測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更加關注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的風險,以及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保市場主體優先政策使得我國在疫情暴發后對美出口占美進口份額不降反升,有效緩解了逆全球化、美國經貿制裁的影響。但當前我國部分產業鏈供應鏈在關節環節仍存在“卡脖子”問題,一些國家正在對我國實施芯片和科技脫鉤。居安思危,增強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在半導體、軟件、先進材料、關鍵裝備、高端制造等方面加快補齊短板,才能真正做到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維護國家總體安全。
精選
“點、線、面、體”協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發展
點維釋放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
從主體上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能力的核心是提升廣大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目前,部分大型企業、平臺企業已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的“鏈主”,通過業務對接、技術賦能、金融服務等,與廣大中小微企業結成了發展共同體。為全面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其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主體地位,下一步需要更加注重激發大型企業、平臺企業的帶動作用,深入實施“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型企業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數據鏈、服務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同時,按照《“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部署,鼓勵和支持平臺企業、數字技術服務企業利用“產業鏈接+技術服務”協同輸出的模式,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成本、人才約束,利用數字化轉型提升中小微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經營效率。
線維度:暢通產業鏈供應鏈的供需對接
從鏈條層面上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能力的核心是暢通鏈條上下游環節的供需對接,提升全鏈條的效率。通過有效組織和連接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環節的高效銜接,引導上游企業更柔性地按需生產和精準定制,更加廣泛、高效地實現產供銷協同?!笆奈濉币巹澨岢?,要適應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的消費“三化”需求,積極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制造業“三品”行動。這意味著需要大力推進三大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一些平臺企業遵從市場需求導向,已創新推出了智能化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反向定制供應鏈,從消費者差異化需求出發驅動生產,大大提升了企業新品開發能力,也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定制化需求,最終帶動全產業鏈供應鏈效率的提升。
面維度:推動不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從體系層面上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能力的核心是促進不同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組鏈成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要求“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這背后就是要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化不同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以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轉效率,釋放供應鏈產業鏈發展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兼具實體性、科技性和產業生態型的新型實體企業已成為眾多產業鏈供應鏈的中心節點。下一步,應抓住新型實體企業這個牛鼻子,打造連接用戶、企業等多方主體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促進各個產業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廣泛銜接和高效協同
體維度:推進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
從國家層面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能力的核心是將國內產業鏈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結合起來,緩解產業鏈外遷壓力。相對于其他國家,我國擁有產業門類齊全、超大國內市場的雙重優勢,同時東、中、西部的產業布局差異較大,各地在人才、物流、資金等方面的優勢不同。推動國內不同區域間的產業鏈有序承接轉移是應對產業鏈外遷、提升供應鏈韌性的有效方式。下一步,我國內部產業轉移應與區域發展戰略、19個城市群發展規劃相結合,優化中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加快建立現代流通體系,推動中西部地區加快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這既可以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在全國范圍進行延鏈補鏈強鏈,也可以加快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通過產業發展加快縮小區域發展差異。
推動供應鏈金融與供應鏈“雙鏈聯動”
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產業鏈供應鏈高質量發展
未來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空間巨大,在金融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方面,監管部門一方面應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提高小微、科技金融服務能力,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開展流程和業務創新,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應積極鼓勵發展供應鏈金融,以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為出發點和宗旨,構建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
供應鏈金融科技促進“雙鏈聯動”
在傳統模式下,供應鏈金融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在于金融機構高度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和確權能力、信息共享和流轉不夠、與核心企業沒有直接交易的中小企業貸款獲得性低,且已發放的供應鏈金融貸款不良率相對較高。為破解這一難題,供應鏈金融科技應“跳出金融做金融”,通過科技賦能促進供應鏈金融與供應鏈的“雙鏈聯動”,即協同推進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轉型,整合共享“雙鏈”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產品設計、產品營銷、交易支付/貸款發放、售后(貸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人(客戶)、貨(產品和服務)、場(渠道)的相互轉化,推動金融服務(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融合發展。供應鏈金融科技“雙鏈聯動”的發展思路已在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中推進。未來,隨著金融科技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加快推進和征信數據流轉服務的不斷規范,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將進入放量增長階段。
“雙鏈聯動”助力“點、線、面、體”共進
隨著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化和金融數字化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將推動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雙鏈聯動”,擁有越來越堅實的數據、科技、客戶、場景基礎可為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范圍、更加高效的金融支持。在點維度,供應鏈金融科技基于“數據信用”“物的信用”,極大緩解了抵質押物不足和財務報表不規范對信用評估和風險防控的制約,擴大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在線維度,供應鏈金融科技有助于金融機構擺脫對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依賴,自主對鏈屬上下游企業進行客戶身份識別、貿易背景核查、產品交易確權以及抵質押物管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的融資效率;在面維度,供應鏈金融科技可以通過平臺化運作和產業生態打造,整合分屬不同企業主體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利用企業分屬不同產業鏈供應鏈的經營數據,加強不同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協同;在體維度,將區域金融發展與不同區域之間的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深入到區域發展的內核——產業,按照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原則,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推進區域金融協調發展和產業鏈區域轉移。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數字人民幣為傳統供應鏈金融注入新2023-09-05
- 助力內蒙古奶業發展 第五屆中國草2023-08-08
- 銀行應借助供應鏈為中小微企業融資2023-08-08
- 以數字化切入新需求 恒豐銀行尋路2023-08-07
- 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 助推經濟2023-07-13
- 風險整治過后,如何重塑互聯網金融2017-01-03
- 楊東教授: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分兩個2017-01-05
- 銀行業利潤空間縮減,轉型為分布式2017-01-07
- 國際組織對數字普惠金融監管的探索2017-01-10
- 《中國金融》|征信體系共性與個性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