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如何避免“羊群效應”?
2017-01-20 來源: 未央網 瀏覽量:本網訊: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概念逐漸冷卻,被譽為互金替代者的金融科技卻火熱發展,成為各界搶灘布局的對象。然而,實踐表明,一個行業的興起或是某個創新之點的提出,無一例外會引發眾人跟風模仿的“羊群效應”。
剛兌or破剛兌,互金“羊群效應”孰是孰非?
P2P剛剛興起時,大多數平臺都照搬國外的純信息中介模式,而紅嶺創投卻以“剛性兌付”的創新概念迅速打開了市場,于是各家P2P平臺便開始跟風進行兜底宣傳,P2P原本作為純信息中介的角色卻被“保本保息”所掩蓋,宣稱兜底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標配”。
不過,當平臺兜底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時,整個行業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首先,本就風險淡薄的投資者在平臺“保本保息”的引誘下難免放松警惕,從而落入騙子平臺的圈套蒙受損失。其次,承諾剛兌無疑增加了平臺運營成本和壓力,也從側面加大了平臺風險。再者,“投資有風險”是金融市場亙古不變的事實,而剛兌的提出顯然違背了金融市場規律,也違反了金融監管的原則。
所以,我們看到,隨著壞賬事件的不斷爆出,平臺因承受不住剛兌壓力而被迫跑路或轉型退出的事件屢屢發生,使得P2P行業又舉起了“打破剛兌”的大旗,要求回歸信息中介的本質。
但提出剛兌容易,打破剛兌卻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平臺很難讓已習慣于“保本保息”的投資者接受“風險自擔”的事實。另一方面,打破剛兌意味著要求平臺將每一筆資金極度打散分派到成百上千甚至數萬個項目上,對互金企業的技術要求極為嚴格。
因此,除原本一直堅守信息中介角色已俘獲大批客戶,并在互金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的拍拍貸之外,目前僅有點融網等少數平臺完成了打破剛兌的優雅轉身,以技術見長的錢牛牛等業內優質企業正在嘗試當中。而許多實力不濟的平臺卻在這場“剛兌與否”的風潮中逐漸迷失方向。
金融科技,也難避跟風路子
“羊群效應”似乎總是存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今勢頭正勁的金融科技也是如此。如文章開頭所述,金融科技正成為各界爭相追逐的對象,無論是BATJ等國內互聯網巨頭,還是傳統銀行、小貸公司、基金證券等金融機構,甚至一些新興的中小型企業,都在布局金融科技。顯然,金融科技已成為時代趨勢,但筆者敢說,正如曾經的互金熱潮一樣,眾多搶灘金融科技的公司其實大部分并未找準適合自己的方向和發展路線,只是踩著小部分“領頭”平臺的步子在跟風前行。
這種情況下,“領頭”平臺的動向對行業來說顯得“非常重要”,往往帶動著行業走向一種風潮,但對大部分沒有找準方向的企業來說,這種隨波逐流的“羊群效應”其實并不好。一方面,每個行業發展到后期,都不可能允許大批量毫無差異的企業同時并存,每個公司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才能獲得發展。另一方面,在行業加速洗牌時期,如果平臺的模式和產品都差不多,更多的是拼獲客、拼流量到拼實力、拼財力,看誰能撐到成為最后的贏家。顯然,與“領頭”企業相比,那些“順應潮流”的企業一開始就輸了。
筆者認為,對全國數百家甚至上千家金融科技企業來說,就如投資盈虧一樣,是一個零和博弈的過程,每個企業都想要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后的贏家,但總得有企業成為市場選擇的犧牲品。而站在一家金融科技企業角度來看,企業的最終命運就像一元硬幣的正反面,非0即1,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活下來,只能接受淘汰出局的被動選擇。
所以,大部分金融科技企業面臨的生存環境是十分嚴峻而殘酷的,如果一直沒有找準方向而是踩著別人的步子前進,“羊群效應”最終會發揮作用而將企業置之死地。因此,金融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避免“羊群效應”顯得尤為重要,在不與大的趨勢潮流背道而馳的前提下,金融科技平臺必須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堅持,才能撥開云霧見月明。
避免“羊群效應”,金融科技才能可持續
比對互金領域及金融科技行業較為成功的企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沒有堅實“靠山”和光鮮“背景”的普通企業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都帶有一些不跟風、不盲從的共同“基因”:譬如,垂直深耕某一專一領域,充分挖掘平臺優勢,打造屬于企業自身的特色產品和品牌。以汽車抵押借貸為主業的微貸網無疑就是此類企業的典型代表。
在許多互金企業效仿大平臺意圖與傳統金融機構搶食房貸業務之時,微貸網卻瞄準了輕巧、快捷、高效的車貸業務,并專注這一領域,堅持多年耐心打磨產品,將汽車借貸領域做精、做細、做透,最終成就了車貸領域的互金獨角獸企業,受到風投資本和廣大投資者的大加稱贊和認可。另一些企業則是在行業已有的產品和技術上進行完善并創新,朝著“人有我優”的目標不斷迭代從而成為引領潮流的行業先驅。近期剛剛獲得京東金融B+輪戰略融資的錢牛牛即是如此。
對于金融科技企業來說,風控是每家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在大數據風控備受追捧的時期,幾乎家家企業都將大數據風控作為核心技術廣泛運用。然而,錢牛牛公司卻發現大數據風控并非萬能,在將大數據風控做得風生水起的同時,還引入了先進的德國IPC人力風控做補充,大數據線上機器風控與IPC線下人力風控深度結合,將令人頭疼的逾期和壞賬控制在遠低于行業的1%-3%和0.5%以內,一躍成為金融科技標桿企業。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擅長把握時機,憑借敏銳嗅覺在某一領域剛嶄露頭角之時便占據先機,在大多數企業意識到這是風口時,這類企業卻已基本完成戰略部署。當然,這類企業主要是BATJ等一些在其他領域已有成就的大型公司。
無論是信息資源、資金渠道,還是財力背景、技術實力等方面,這類企業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互聯網金融開始盛行之時,阿里巴巴便搶先完成了互聯網金融布局,成就了獨霸一方的螞蟻金服;當金融科技之風吹起,京東金融便乘風而飛,構建了深入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金融科技等八大板塊的業務體系;同樣,社交巨頭騰訊也在金融風潮之中完成了互金和金融科技的戰略布局,金融產品覆蓋基金、保險、證券、信貸等各個領域。
總之,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一場實力和時間的耐力賽,剛開始時除去少部分擁有強大背景支撐的平臺之外,大多數平臺其實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如果沒有強力背景做支撐,普通平臺想要在這場賽跑中贏得成功,一味躲在別人背后跟風模仿很難有所出路,必須擺脫“羊群效應”的不利影響,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打造平臺自身核心競爭力,方能在金融科技大潮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責任編輯:張渝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夯實金融科技創新底座 助力行業高2023-01-31
- 未來金融科技漲超7% 年初至今漲2023-01-18
- 銀行紛紛“招兵買馬” 金融科技人2023-01-17
- 構建新發展格局講座聚焦金融科技發2023-01-10
- 告別互聯網,金融科技正抵達新戰場2023-01-03
- 中行推出全新手機銀行打造移動金融2017-01-05
- 當新興的金融科技,遇到守舊的金融2017-01-13
- 金融科技發展如何避免“羊群效應”2017-01-20
- 無卡支付時代 銀行信用卡聯手京東2017-02-17
- 【創新】發展金融新科技 培育增長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