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在數字經濟時代讓金融更普惠
2022-12-29 來源: 網易 瀏覽量:本網訊:數字中國,是二十大報告中的一大關鍵詞。報告提出,要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而在數字化轉型的背后,金融科技是其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強大支撐力。銀行的智能客服、金融業務的一網通辦、消費券的通用兌付…… 金融科技不僅給金融行業本身帶來了改革創新,更是助力實體行業邁入數字化進程深水區,讓金融本身變得更加普惠。
科技引領金融行業先試先行
當前,金融科技的使命方向已經逐漸清晰,第一步便是要率先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比如,你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虛擬數字員工正在成為新一代銀行“柜員”。
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建設銀行業也在現場展示了數字人員工與真實員工的同框畫面,可謂“虛實共生”。據介紹,這位數字員工可以承擔大堂經理、柜面服務人員、產品銷售經理、網點客戶經理等不同角色,在不同場景下為個人和企業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所謂數字人,是基于AI、5G、語音與圖像技術構建的虛擬人像解決方案,也是數字孿生技術的體現。據《2020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顯示,虛擬數字人能夠有效助力金融機構實現“降本增效”,并能與服務類場景較多的金融行業相結合。
建行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在為越來越多的金融場景落地提供技術支撐。計算機視覺、智能語言、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推薦與決策、知識圖譜等技術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覆蓋智能身份識別、智能AI遙感、智能營銷、智能客服、智能風控、智能運營等多種場景的智能化發展。
除了應用場景上的創新,科技手段還為銀行機構帶來了業務改革探索。不少銀行開始采用AIoT物聯網技術,對動產和活體抵押物等進行精準監管,為銀行解決標的物確權和溯源難等問題。
在風控方面,銀行依托金融科技能力相繼搭建智能風控體系。銀聯商務推出的關聯圖譜平臺,可以整合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相關技術,提升在支付反詐和反洗錢領域下的金融風險場景識別能力;工商銀行則構建了智慧風控系統,包括打造信用風險智慧監控、智能化全球反洗錢系統和金融風險信息服務產品“融安e信”等。
據銀保監會數據,2020年銀行機構的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達到2078億元,同比分比增長20%。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近兩年專訪及公開演講中就表示,在金融科技推動下,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化轉型。
推動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
今年初,央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梢?,金融科技不僅改變了金融行業本身,創新型金融科技企業更是以技術為支撐,不斷向外拓展業務邊界,積極助力實體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今年,上海不少商圈都刮起了消費券的風潮。在衡復文旅消費季期間,衡復歷史風貌區就聯合武康路、安福路等街頭巷尾的小店們,在支付寶“魅力衡復”小程序上發放優惠券,讓消費者喝上一杯咖啡也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
這看似的發券步驟,背后難度重重。過去,因為無法統一優惠券的核銷問題,店家大多只能發放在自家店鋪使用的消費券,或紙質或電子,這對店家和消費者來說體驗都很繁瑣。而在整合了有數字化技術支持和終端收單能力的支付寶后,消費券變得更加“通用”,既解決了不同商戶之間的發券核銷問題,又降低了線下導購推廣的成本問題。
一方面,徐匯區文旅局通過直接邀約的方式,聯動永樂匯和武康庭街區的小商業體,共同參與發券活動;另一方面,支付寶將小店商戶納入平臺端形成商戶池,打通衡復風貌區整體商業生態內的發券核銷壁壘,使得一張優惠券完成從曝光、售賣、領取、放入卡包、可消費的閉環鏈路。
同時,支付寶發揮數字生活服務平臺的價值,也讓那些本不具備數字化能力或者沒有過高數字化需求的小店商戶參與到活動中來,邁入數字化轉型進程。
從店鋪到商圈,上海的實體商業正在借力金融科技力量,探索一條數字化經營的新道路。馬智濤說,金融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本質是更大程度發揮技術和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因此金融科技也應該助力產業數字化及其他國家戰略,發揮更大的用武之地。
用科技讓金融更普惠
對于更多被形容為中國經濟“毛細血管”的小微企業,金融科技則更體現了其普惠價值。
一個農戶去貸款需要幾個步驟?如果他是找的村鎮銀行,很可能申請不下來貸款;但如果他再試試與村鎮銀行合作的網商銀行,這額度很可能就有了。為了解決這樣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網商銀行自成立之初就推出了“310”小微風控模式,即3分鐘申請,1秒鐘放款,全程0人工干預。
據了解,“310”模式背后的邏輯,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量化模型這三個底層能力,打造了一套從身份核驗、貸前、貸中到貸后管理的全流程風控體系。比如,在農村種植領域,網商銀行推出“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衛星遙感圖像來識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實現對農戶資產進行評估,進而提供授信。
中國信通院在《2022年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白皮書》中就提及,應用金融科技對縮小階級和農村差距回歸結果顯著相關。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更廣泛群體覆蓋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務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數字經濟時代,馬智濤說,金融科技的使命將轉變為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在金融、科技、數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金融科技彌合數字鴻溝、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構建新發展格局講座聚焦金融科技發2023-01-10
- 告別互聯網,金融科技正抵達新戰場2023-01-03
- 金融科技,在數字經濟時代讓金融更2022-12-29
- 尹振濤:加強金融科技倫理治理的七2022-12-15
- 金融科技:一場回歸本質的蛻變正在2022-12-05
- 中行推出全新手機銀行打造移動金融2017-01-05
- 當新興的金融科技,遇到守舊的金融2017-01-13
- 金融科技發展如何避免“羊群效應”2017-01-20
- 無卡支付時代 銀行信用卡聯手京東2017-02-17
- 【創新】發展金融新科技 培育增長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