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機構成座上賓 銀行財富管理轉身
2023-04-18 來源: 百度新聞 瀏覽量:本網訊: 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在3月分別受邀參加了中信金控和浙商銀行舉辦的財富管理大會,他的同事中歐基金首席營銷官方伊則受邀參加了平安銀行基金公司合作年度峰會。
上述三場活動都分別邀請了數十家國內頭部資產管理機構。銀行主動邀請頭部資產管理公司參會的目的很明顯:聚焦財富管理合作,打造高效連接資金與資產的平臺。
銀行主動求變的背后是,以擴大規模來賺取存貸利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正在遭遇挑戰。
在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看來,“過去銀行業快速發展吃到了三個紅利。一是經濟高速增長;二是房地產市場繁榮;三是利差比較高?,F在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房地產市場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同時利差不斷收窄,這些對商業銀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戰?!?/span>
現在,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銀行都在重兵布局財富管理,在這一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的新賽道里,誰會勝出呢?
紅利逐漸耗盡
經濟增速的放緩已降低商業銀行的贏利能力,同時,銀行業不良貸款規模大幅增加,這不利于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和穩健發展。2022年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98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3%。
中國GDP增速自2012年起開始回落,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從2012年開始逐年增加,2015年突破1萬億元,2018年突破2萬億元,目前已接近3萬億元。
近年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之所以可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不良資產處置。202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處置不良資產3.1萬億元。這是我國連續第三年處置不良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元,2020年至2022年期間,銀保監會推動累計處置不良資產9.2萬億元。監管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資產超14萬億元,超過此前歷年處置額的總和。
2000年以來,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顯著且平穩,購房需求持續增長,中國迎來近20年的房地產黃金期,并為銀行帶來穩定且質量高的優質資產。從按揭貸款來說,國有銀行是主力軍,按揭貸款占國有大行貸款總額略低于30%,占股份制銀行貸款總額20%左右。
不過,2022年銀行年報顯示,個人住房貸款占比呈現下降趨勢,且不良率普遍有所抬升。以工商銀行為例,2022年個人住房貸款占貸款總額27.7%,低于2021年的30.8%的水平,不良率攀升0.15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開發貸款領域,銀行面臨的境況更為嚴峻。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新增房地產不良貸款均超過200億元;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新增房地產不良貸款均超過100億元;招商銀行、交通銀行新增房地產不良貸款超過90億元,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房地產業務不良率超過5%。
2022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經歷三次下調,大多數銀行貸款利率下滑,而存款利率略有上升,使得利差進一步降低。以凈利潤同比增幅居于前列的平安銀行為例,平安銀行2022年實現凈利潤 455.16億元,同比增長25.3%。2022年平安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平均收益率5.90%,同比2021年下降19個基點,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9%,同比2021年上升5個基點。
存款成本率升高而貸款收益率降低,存貸差自然縮窄。平安銀行存貸差已連續三年下降,從2020年的4.21%縮減至2022年的3.81%。存貸差在降低,凈息差也在降低。2022年,平安銀行凈息差為2.75%,同比2021年下降4個基點。
平安銀行年報預計2023年凈息差仍有收窄趨勢:在負債端,存款定期化趨勢加深存款成本的剛性,海外市場大幅加息將外幣負債成本推至高點;在資產端,受LPR下調及貸款重定價效應影響,資產收益率將延續下行趨勢?!皬拇蟮内厔輥砜?,銀行業息差還是有下行的趨勢的?!?月9日,平安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項有志則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息差和整個市場的走勢和經濟環境有一定的關聯度,在這個大的環境下總體還是有下行趨勢。平安銀行在資產端的定價處于較低水平,在負債端要強化經營能力。
這不僅是平安銀行的個案,整個中國銀行業都面臨凈息差有進一步收窄的壓力。3月27日,招商銀行行長助理彭家文表示,一季度招商銀行在凈息差有兩個方面的壓力:一是住房按揭貸款沒有明顯的復蘇;二是感覺到整個存款成本沒有明顯的下降,今年凈息差下行的壓力會持續下去。3月30日,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LPR的下調將影響2023年的貸款定價,今年銀行凈息差的下滑會趨緩。
競逐財富管理賽道
在高速發展的紅利逐漸耗盡前,銀行必須找到新的盈利方向。
隨著監管層對于資本、信貸質量等要求越來越嚴格,存貸利差收窄,傳統信貸業務發展遭遇瓶頸,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財富管理業務被銀行視為規避資本占用和信貸規??刂?、實現規模擴張、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在銀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利率進入下行周期,凈息差收窄的情況下,銀行怎么樣增強競爭力?”繆建民認為,首先要擴大輕資本業務,因為輕資本業務收管理費、手續費,與利率沒有關系,但對于重資本業務,利率高低直接影響到凈利息收入;利率下行以后資產質量也受到影響。所以招商銀行一方面要控重資本業務的質量,另一方面要做大輕資本業務,提升財富管理和管理費、其他手續費的收入,增強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何做大輕資本業務?當前招商銀行輕資本業務有多大?
繆建民表示,截至2022年末,輕資本業務包括財富管理和其他收費型業務,非利息凈收入占比36.70%,但是還不夠大,要繼續提升,所以要繼續加大財富管理和其他收費型業務,來應對凈息差收窄趨勢,增強穿越周期能力。
當前,領先的零售銀行大都將聚焦財富管理。
興業銀行將原零售財富與負債管理部進行整合與調整,設立財富管理部,并將原先歸口于銀行合作中心的錢大掌柜轉移至財富管理部?!霸谪敻汇y行方面,我們的目標一直非常堅定,就是要逐步的實現表外財富管理規模和表內資產管理規模的1:1,再造一家興業銀行,這是很多國際知名銀行的業務結構”。3月31日,興業銀行董事長呂家進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平安銀行年報顯示,隨著居民金融素養的不斷提升以及資管新規等政策的逐步落地,財富管理已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升級的重要方向,也促使商業銀行以財富管理的視角升級、重構銀保業務,銀保業務價值轉型全面開啟?!柏敻还芾硎冀K是我們零售的戰略要地和發力方向”。平安銀行董事會秘書周強稱。
中信銀行已將財富管理能力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通過大數據研究,中信銀行發現,多數投資者的投資需求都是在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同時滿足資金的流動性需求。而現實中單一產品的投資往往風險和收益呈正比,呈現“對稱性交易”特征,無法滿足投資者的多元化投資需求。4月7日,中信銀行“資產配置視圖”在該行APP上線,旨在幫助投資者優化資產配置組合,科學打理自己的“錢袋子”。
“結合內外部經營形勢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光大銀行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一流財富管理銀行建設?!惫獯筱y行行長王志恒表示,2023年將聚焦財富管理,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以零售AUM(管理資產規模)、對公FPA(對公客戶融資總量)、同業GMV(同業金融交易額)三大北極星指標為牽引,適時調整產品策略,提升效益,擴大規模。
就目前來看,中國的市場完全容得下更多招商銀行級別的財富管理機構。麥肯錫金融業白皮書《后疫情時代財富管理重啟增長》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居民個人金融資產已接近250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未來10年,預計個人金融資產將繼續以9%的年復合增長率平穩增長,到2032年全國整體個人金融資產將達到571萬億元。
以招商銀行12.12萬億元零售客戶總資產規模計算,即使涌現10家招商銀行級別的財富管理機構,也才占全部市場的不足一半。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銀行的零售客戶總資產中,仍以存款類產品為主,風險資產占比較低?!逗笠咔闀r代財富管理重啟增長》顯示,2022年現金與存款占比54%,保險與養老金、基金與股票、銀行理財分別占比16%、15%和10%。
“如何把很多客戶的存款轉成財富管理產品?”招商銀行王良行長表示,去年中國銀行業的儲蓄存款大幅增長,累計增加17.84萬億元,比上一年同比多增了7.94萬億元。今年1-2月份,儲蓄存款仍然保持著大幅同比多增的態勢。
對于財富管理機構而言,積極信號也很明顯。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了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增加3.3個百分點。居民偏愛的前三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托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43.9%、21.5%和15.3%。
更為重要的是,養老金為財富管理機構將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安信基金總經理劉入領認為,現在整個財富管理行業最大的增量的機會來自于養老金第三支柱。
雖然銀行競逐財富管理賽道,但相對于公募基金等機構,銀行近年發展已現疲態,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而基金、券商、保險等機構勢頭正勁。
3月24日,中國數字金融合作論壇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2022)》顯示,銀行資管分指數自2019年起進入波動下行通道,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指數為414.12,同比下降15.71%。自2013年以來,基金業分指數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指數為1523.12,同比增長6.45%;證券業資管指數為337.53、同比增長2.16%;保險業資管指數為976.74、同比增長18.03%;信托業資管指數為334.68、同比增長5.19%。
“目前財富管理行業的結構雖然還是銀行業為主,但實際上近年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尤其是數字化化發展指數中基金業的變化巨大。銀行業雖然占比仍然排名第一,但主要原因是銀行業管理資產的規模和資金量大。在管理能力的排名方面,在公募市場上最具有競爭力的還是公募基金?!鼻迦A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中國數字金融合作論壇秘書長張健華稱。
資管能力待提升
3月2日,平安銀行召開基金公司合作年度峰會,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首席資金執行官王偉攜手平安理財、平安基金、平安壽險、平安證券、平安資管、平安養老險、陸基金等子公司高管及來自42家行業領先的基金公司代表出席會議。
這是平安銀行召開的第二屆基金公司合作年度峰會。謝永林表示,平安銀行攜手各家基金公司共筑銀基生態圈的路徑越來越清楚,目標是打造一個高效連接資金與資產的平臺。未來,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平安銀行將圍繞“三個更好”,不斷升級基金生態圈。
近年商業銀行與基金管理公司不斷深化合作,銀基合作已從傳統的代銷、托管等基礎合作模式,逐步拓展至涵蓋委外投資、大類資產配置和投 顧咨詢業務等多個業務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王良表示,“要在不同類型的財富產品中選擇好的合作伙伴?,F在面對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我們采取開放式的態度,主動拜訪、營銷,和這些在不同領域頭部的金融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span>
“在迎接大財富、大資管時代,銀行、券商、基金公司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圈,增強客戶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促進金融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敝薪鸸竟芪瘯蓡T王建力在2023年浙商銀行銀基合作峰會上表示。
一個完整的財富管理鏈條涉及財富管理業、資產管理業、投資銀行業,前兩者通常被統稱為“大財富”或“大資管”。當前,我國資產及財富管理領域已形成了銀行、公募、證券、私募、保險等為核心的基本服務格局,但是只有銀行可以被稱之為“大財富”機構,原因在于這類機構不僅可以幫助居民家庭管理資產負債表,而且還為資產負債表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這一優勢其他機構暫未能獲取。隨著新一輪財富管理浪潮興起,財富管理行業正在面臨一場重塑——從產品創設與遴選,到客戶體驗全旅程優化,再到客戶關系的重新定位,甚至整個財富生態的重構。
“我們需要明確財富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資產管理機構與財富管理機構的分工是什么?!敝行沤ㄍ蹲C券執委會委員、經管委主任張昕帆認為,資產管理機構主要為產品負責,就像藥廠負責把藥做好;財富管理機構主要為客戶收益負責,就像醫院為客戶提供健康保障。中國的基金產品自2002年以來基本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已經超過了很多發達地區房價的增幅,不次于海外優秀的資產管理機構的盈利水平?!盎饞赍X、基民不掙錢”說明資產管理機構已經合格了,但為什么老百姓不掙錢?財富管理機構應該承擔起解決這個難題的使命,通過服務解決客戶由于頻繁申贖而沒有實現財富增長的問題。
銀行為何在近年積極與基金公司開展合作?繆建民認為,招行財富管理強項在銷售,短板在資管,下一步要提升資管能力,提升產品的設計、管理的能力?,F在整個中國銀行業在資管方面都相對較弱,其中理財更弱,這需要幾年陣痛期將銀行文化轉為資管文化,另外,培養銀行的理念和隊伍也需要一個過程。
當前財富管理領域中,銀行的優勢不容撼動?!吨袊敻还芾砟芰υu價報告(2022)》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財富管理能力100強機構中,銀行有65家,但從非貨幣類公募基金保有規模來看,螞蟻排在第一位,招商銀行、天天基金分別排在第二、三位。
張健華認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所占的比重雖然最大,但是銀行理財產品是否一定是最好的理財產品?從客戶需求角度出發其實不見得是。之前客戶的選擇較少,大多數客戶的觸達渠道仍是銀行。從財富管理的角度來說,現在的客戶規模大都是歷史原因形成的。銀行理財凈值化之后,禁止銀行業用自身的資金池業務進行貼補,很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此外,結合我國對銀行業的相關保護措施以及歷史上的表現,才導致銀行并沒有出現太大的風險,但是未來并不能排除一些小銀行存在爆雷的風險。對爆雷銀行的處置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屆時銀行客戶是否還會保持忠實,客戶黏性是否還這么強?
當前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以存款、代銷銀行理財產品為基礎,并提供代銷保險、基金、信托、貴金屬交易等多種產品,產品貨架相對其他財富管理機構有優勢。但不可忽略的是,券商在不斷發力搶占市場,各大互聯網理財平臺以滿足年輕客群投資需求快速占領市場,二者正快速蠶食銀行在從非貨幣類公募基金的份額。國內銀行在從非貨幣類公募基金銷售渠道的市場份額已從2021年一季度的58%,銳減至2022年底的49%。
“雖然銀行未來的財富管理業務市場份額或將受到業務模式更加靈活的第三方機構以及其他開始發力財富管理業務的傳統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的擠壓,但銀行在個人財富管理領域的重要地位仍難以撼動?!薄逗笠咔闀r代財富管理重啟增長》認為,隨著各種新興互聯網理財平臺、傳統券商等在財富管理領域不斷發力搶占市場,國內銀行財富管理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專家熱議家庭財富管理:理財“理出2023-09-06
- 金融界“財富云課堂”陸續開啟 投2023-06-28
- 螞蟻財富助力安穩理財,讓財務生活2023-06-09
- 智投新貴,嘉紛理財上線,實現智能2023-05-15
- 家庭財富安全平衡術2023-05-06
- 【財富】智能投顧化是未來財富管理2017-01-16
- 銀行新年緊急停售投資型財險新收保2017-01-19
- 中國財富開始爆發性增長 如何分得2017-02-24
- 【投資】從投資策略看2017財富2017-02-27
- 財富管理平臺真融寶為何能快速逆襲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