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為民 兼顧安全與可持續
2023-01-04 來源: 中國經營網 瀏覽量:本網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普惠金融既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路徑,也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2022年,我國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政策再獲“續簽”;LPR下調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金融機構提高普惠金融精準度……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國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31.39萬億元,同比增長21.6%;結構上,普惠小微貸款持續實現量增、面擴、價降,首貸、續貸和信用貸款推進力度持續加大。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兼顧安全與可持續成為下一步開展普惠金融的重點。
量增、面擴、價降 建立小微金融長效機制
2022年,受國內外復雜形勢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市場主體面臨較大困難。在此背景下,監管方面出臺多條舉措支持普惠金融,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力度和結構也不斷優化。
2022年5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今年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
2022年11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對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疫情影響暫時遇困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還本付息日期原則上最長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
在監管方面和金融機構的合力推動下,我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高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2022金融街(5.460, 0.18, 3.41%)論壇年會”上披露一組數據,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到了23萬億元;授信戶數近5400萬戶,是2017年末的4倍;2022年9月份新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7%,較2017年同期下降了1.8個百分點。
易綱在前述論壇上提到,人民銀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作用,持續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
冰鑒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指出,目前來看,央行貨幣政策比較靈活適中,并且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因此,絕大部分小微企業是可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是,部分小微企業是通過個人住房抵押或者其他擔保措施才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對于部分無抵押物或者擔保品的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取的貸款依然面臨著額度不夠或者利率較高的窘境。
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已經步入深水區,應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追求質量和效能,通過建立小微金融服務長效機制,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生態,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有效性、精準性。
董希淼建議,建立小微金融長效機制,重在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重點是明確大中小銀行機構的不同定位。他表示,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以開發包容的精神,逐步構建整體協同、分工明晰的小微金融服務網絡。對大型銀行,應提升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首貸戶”的考核占比,降低因其非市場化過度下沉對中小銀行帶來的“掐尖現象”和“擠出效應”;對中小銀行,應在貨幣政策、資本補充、資產處置等采取更多的差別化支持措施,支持中小銀行穩健可持續發展,鼓勵中小銀行更好地發揮體制機制靈活、貼近市場和客戶等優勢,“門當戶對”地服務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同時,引導和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組織發揮機制靈活、響應快速等特點,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為充分調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通知》還提出,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監管部門落實好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等差異化政策;各級財政部門在考核國有控股和參股的銀行業金融機構2022年經營績效時,應充分考慮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的影響,給予合理調整和評價。同時,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對有貸款延期需求的企業延長擔保期限,繼續提供增信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開放銀行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路徑?!?022開放銀行生態金融白皮書》指出,一方面,開放銀行關注到了長尾客群,以API、SDK、綜合服務平臺等形式,將銀行系統與產業平臺、企業業務系統連接,將服務觸角延伸到中小微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開放銀行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開放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將產品和服務“解耦”成功能模塊,客戶可以自主調用銀行功能模塊,金融服務門檻降低。而開放銀行以平臺模式批量拓展和服務客戶為主,提供集約化服務,單一普惠金融客戶的服務成本大為下降。
關注金融健康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的過程中,“金融健康”成為衡量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余文建在“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指出,2022年6月,世界銀行發布了《2021年度全球普惠金融調查數據和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在《報告》中設立專章討論金融健康相關指標,反映出金融健康在全球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也是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從我國情況來看,余文建分析,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歷史階段,不僅要關注發展總量,更要關注發展質量;不僅要關注供給端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更要關注需求端每個金融消費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是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金融健康。
余文建建議,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能級,探索構建金融健康的整體規劃和政策框架,在現有普惠金融覆蓋面較廣的基礎上,研究探索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的政策框架,多管齊下推進金融健康建設。通過提升農村居民的財務韌性,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優化城鄉居民財務狀況,助力激發居民的創新創業動力和潛能;通過解決普惠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助力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
在金融機構層面,余文建認為,應發揮金融機構主力軍作用,為普惠個體提供針對性更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機構應不斷加強金融健康能力建設,將提升客戶的金融健康水平作為經營的重要目標之一,與金融機構自身的風控環節有機結合,最終實現金融機構穩健經營與客戶金融健康的雙贏,更好地走出一條普惠金融“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談到未來普惠金融如何開展時,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黨支部撰文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對普惠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下一步,將堅持深化普惠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服務高質量發展,圍繞服務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聚焦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找準與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的結合點,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等國家戰略,用好市場機制和政策工具,精準有效撬動金融資源發揮好杠桿作用。一方面,強化監管引領和政策引導,完善市場規則,推動構建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務機制,以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防控風險;另一方面,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強化普惠金融與基層治理協同,在信用信息共享、風險分擔補償等方面發揮合力,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在操作上,董希淼建議,金融機構內部應進一步明確小微信貸業務職責邊界并優化執行流程,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容錯糾錯和盡職免責機制。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的追責和處罰,要慎之又慎。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基層組織和員工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顧慮和壓力,變“拒貸”“懼貸”為“愿貸”“敢貸”;與此同時,深化金融科技應用,鼓勵互聯網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創新面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產品和服務,探索數字小微金融新模式。同時,要注意防范信貸供給過度和資金被挪用等問題。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普惠金融持續發力 滿足小微企業融2023-02-03
- 普惠金融持續發力 滿足小微企業融2023-01-31
- 聚焦小微金融需求 銀行普惠金融服2023-01-18
- 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2023-01-17
- 數字普惠金融“下鄉”助力鄉村振興2023-01-09
- 【數字普惠】 法定數字貨幣與普惠2017-02-20
- 郭震洲:技術創新打造數字普惠金融2017-02-22
- 【普惠】新型金融服務企業是普惠金2017-02-24
- 行業迎春天PPmoney深耕數字2017-02-27
- 數字普惠‖技術紅利將推動數字普惠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