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怎么回事
2022-11-28 來源: 網絡 瀏覽量:?本網訊:“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寫入黨的決議,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謂普惠金融,就是能夠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主要任務就是讓列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農戶、貧困人群及小微企業,能及時有效地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這一概念是由聯合國在2005年正式提出來的。但其核心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羅馬教會設立的當鋪;到了上世紀70年代,現代意義上的小額信貸逐漸形成,尤其是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成功試驗,掀起了小額信貸的全球化浪潮;上世紀90年代小額信貸又開始過渡到微型金融;進入新世紀,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推廣,一個更具平等、開放、便利、草根性的普惠金融體系逐步形成。
當前,普惠金融的內涵更為豐富。首先,客戶覆蓋面更廣,服務對象從低收入群體擴展到了城市白領、小微企業、弱勢產業以及欠發達地區。其次,產品和功能更加多樣,除了存款類產品,還提供更為廣泛的諸如信貸、支付、結算、租賃、保險、養老金等服務,模式也由單一的線下拓展為線下線上并行,網絡化、移動化特征明顯。再次,理念發生了重大轉變,普惠金融不再是政府扶貧,它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有別于普遍服務,而是既要履行社會責任,又要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
事實上,在普惠金融模式下實現商業可持續是世界性難題。我國不少金融機構在這一領域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遇到過機構網點覆蓋率低、專業人手不足、作業成本高、信用信息采集難等問題,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和有益的經驗。突出表現在“三農”和中小微企業享受的金融服務覆蓋面、滲透率和便利性都在不斷提高。以郵儲銀行為例,作為普惠金融在中國的先行者,利用覆蓋全國城鄉的3.9萬多個網點,6年來已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300萬筆、金額8000多億元,服務客戶800多萬戶,初步實現了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在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和追求商業可持續之間的平衡。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期,金融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步伐明顯加快,移動金融、網絡金融等新的經營業態不斷涌現,這無疑對普惠金融的經營模式、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普惠金融體系進行構建。
第一,發揮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等金融機構的作用,繼續深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切實降低市場準入標準,培育和發展新型的普惠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可持續、適度競爭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第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適應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的需求,加大對信貸、保險、期貨等業務創新,發揮不同金融工具間的協同效應,健全風險分散、轉移和管理機制,提升普惠金融體系的服務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三,探索設立普惠金融服務基金,通過資金支持、風險補償和技術扶持等方式,完善普惠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到縣域、鄉鎮和其他偏遠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第四,完善普惠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加大包括財政、貨幣、監管等政策的扶持、引導力度,推進社會信用評估和擔保體系建設,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夯實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條件。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數字普惠金融“下鄉”助力鄉村振興2023-01-09
- 普惠金融為民 兼顧安全與可持續2023-01-04
- 普惠引領綜合服務,助力小微企業成2022-12-29
- 年度卓越普惠金融服務機構深圳金融2022-12-15
-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助推鄉村產業振2022-12-05
- 【數字普惠】 法定數字貨幣與普惠2017-02-20
- 郭震洲:技術創新打造數字普惠金融2017-02-22
- 【普惠】新型金融服務企業是普惠金2017-02-24
- 行業迎春天PPmoney深耕數字2017-02-27
- 數字普惠‖技術紅利將推動數字普惠2017-03-02